廣學多聞
文/見俞法師

  

  中台禪寺「圓明殿」供奉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法相;其次尚有許許多多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包括〈大悲咒〉裡的八十四尊化身及《普門品》中的所有化身;代表著菩薩的慈悲與智慧。然而,其中的涵義是什麼呢?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化身,才能夠顯現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呢?

  修菩薩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發菩提心、慈悲心與平等心,如此才能廣度有情,否則只有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,就如同小乘行者般,唯求自度而不能利他。菩薩就是要有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從利他中完成自利。如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愚癡生死。菩薩常念,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」何謂「愚癡生死」?誠如 導師開示:「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癡,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癡。」由於眾生不了解佛法的道理,終日在生死苦海裡以苦為樂,不知脫離。所以菩薩為了度化不同根器的眾生,必須博學多聞,才能增長智慧;智慧增長後,才能成就辯才,教化眾生,使其得到最究竟的利益。

  導師開示:「菩薩應向五明處學習。」五明處即聲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與內明。聲明即文辭學、語言學、音韻學、樂曲等;工巧明即工藝、技術、光、化、電等科學;醫方明即醫學、藥物學等;因明即邏輯思辯學;內明即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,這些都是菩薩方便度眾的工具。同時,這也是「四攝法」中的「同事攝」,菩薩藉此接引不同的眾生,使其與佛法結緣,正所謂投其所好;亦如四悉檀中的「世界悉檀」,必須廣開各種俗諦方便,「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」,才能循循善誘進而化導之。

  然而,廣學多聞固然是好,只是要學習這些學問必須要有恆心與毅力,才能耐得了苦,於修行路上不迷失。簡單地說,菩薩行就是要發「四弘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當我們起懈怠心、煩惱心,或者在修行路上遇到瓶頸、漫無目標時,就要想想眾生的苦,常常發四弘誓願,才不會在漫長的修行路上退失道心。

  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願代眾生受無量苦,令諸眾生畢竟大樂。」如何才能代眾生受無量苦?誠如 導師開示:「精進用功,多增長一些智慧,這樣就是代眾生受苦。建道場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,也是代眾生受苦。現在受苦做這些事情,不是為了自己,這即是代眾生受苦。」只要想到我們現在吃苦不是為自己,而是為了眾生,就會提起毅力,勇猛精進而不怕吃苦了。

  圓明殿內的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法相,以及《大悲咒》裡的八十四尊化身及《普門品》中的所有化身,不正是提醒我們要廣學多聞,來學習菩薩的千百億化身一樣,尋聲救苦,如《普門品》中所說: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

  如今,我們何其有幸在具眼的大善知識座下,隨其宏願,開顯種種菩薩行門,如佛法五化運動──佛法學術化、佛法教育化、佛法藝術化、佛法科學化、佛法生活化,以及在台灣和世界各地廣設道場,接引有緣人,令大眾皆能體會禪宗法門的殊勝,明白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心法。因此,我們應當緊隨 導師的腳步,發長遠心、精進心、菩提心,如此自利利他,必能達到菩提涅槃的究竟之地 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