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喜的利益
文/見總法師

  「隨」是隨順、不違背義;「喜」是歡喜、無瞋義。「隨喜」即是若見、若聞、若知他人行善,能心生歡喜、身體力行、稱揚讚歎。隨喜可分為兩種:一、隨己所喜,如修布施,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。二、隨他所喜:屬於被動,見他人行善時,一起隨緣成就。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於諸眾生心生歡喜,是名大喜。」在功利主義下的現代社會,充滿著人我是非,彼此的不信任、嫉妒、排斥,甚至誹謗抹黑,造成了社會不安、人心惶惶,不知如何安身立命?若能本著菩薩慈悲喜捨之心,對待周遭的人事物,必能打破人我界限,和諧社會指日可待。

  由於眾生我執深重,只見自己的好,看不到別人的優點,所以容易膨脹自我,貶損他人。修隨喜法門既能捨去嫉妒、慳貪之心,又能擴展自己的心量,消弭人我的紛爭,可謂自利利他的菩薩行門。<普賢行願品>亦云:「所有功德,乃至一塵,我皆隨喜。」不論是人、動物,乃至一切眾生,都是我們隨喜的對象。例如動物中有馬不欺母、麒麟不踏生草、烏鴉有反哺之義、羊有跪乳之恩,這些行為我們都應隨喜讚歎,學習牠們的精神。

  佛菩薩只見眾生之善,不見眾生之惡,所以心量遍及十方法界眾生。若能學習諸佛菩薩慈悲廣大的胸懷,必能對治自己的習氣煩惱,泯除自他分別,法界必是清淨祥和。《撰集百緣經》中記載,發心祇洹精舍的須達長者,平日修布施、護持三寶,不遺餘力。長者思惟自己布施錢財並非難事,但要貧窮之人布施修福實屬不易,於是長者騎著大象到街上化緣,勸說他人布施供養。有位貧女聽了長者的話,心想:自己就是因為沒有布施修福,才會導致今日的貧窮,於是將自己唯一的財產──裹身的布,從窗口丟給長者,表明要供養佛陀。貧女往生後,因隨喜供佛的因緣,生至忉利天。為報佛恩,貧女以香花供養佛陀及須達長者;佛亦為其說四諦法門,因而心開意解,證得須陀洹果。由此公案,我們能體會到須達長者的慈悲心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勸募隨喜布施,令多人分享此功德。

  君子有成人之美,不居功、不諉過,如同修隨喜功德,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群體當中,每個人若能秉持「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承擔,功德歸三寶」的態度,則能由小我提升至大我;再者,了知諸法因緣和合所生,「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」,就能從大我提升至無我的境界。最後,體悟萬法從心生,一切法皆虛妄不實,必能從無我提升到真我的境界。

 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