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布施行門
文/見揩法師


  孟子云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、尊敬,就要先懂得幫助、尊敬他人,也就是佛法所說「如是因,如是果。」經云:「所謂布施者,必獲其利益,若為樂故施,後必得安樂。」布施猶如播種,不僅是一切善行的根本,更是自利利他的福慧資糧。

  有一位農夫,因種植的玉米品質很好,連續幾年都得到「傑出農民獎」,記者訪問他:「請問你用什麼方法種出這麼好的玉米?」他回答:「其實我沒特別做什麼,只是每年把優良的種子分送給我的左右鄰居而已。」記者又問:「為什麼呢?」他解釋:「如果鄰居所種的玉米是次等的,在花粉傳授時,我的玉米也會受到影響,就長不出好玉米,所以我希望鄰居所種的玉米和我一樣好。」是的,如果這位農夫不願意布施所擁有的,也就無法創造理想的生長環境,那麼品質優良的玉米自然也就無法產生。

  其實,布施不一定是有錢人才能做到,稱讚別人或看見別人布施時心生歡喜,也都屬於布施。佛法的布施分為三種,一是財施,以財物布施。財又可分為內財與外財,外財是指身外之財,如金銀財寶;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,如世尊過去修菩薩行時,捨身餵虎。二是法施,就是為他人講述佛法的道理,使人心開意解。三是無畏施,以無畏施於人,讓眾生的心得到安定,如安慰、鼓勵他人。因此,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光明的,乃至於國家社會是長治久安,就要懂得幫助他人,從布施做起。

  布施心除了要從日常生活中養成,還要深信因果。所謂「有捨才有得」,藉由每天的發願、檢討,相信從因上努力,必定會有所收穫。首先,要時常面帶微笑,令見者生歡喜、平等、無畏心,無論對方的態度如何,都願意與他結善緣。其次是言行舉止方面,力行不說惡語,不論他人是非,並且時時讚美別人、恭敬別人,幫助別人,建立不卑不亢、不慍不火的態度。只要每天朝著身口意三業清淨的目標努力,循序漸進改正慳貪不捨的習氣,就能落實布施。

  人生在世不離做人做事的範疇,想要相處融洽、處事圓融,就要以布施的心和所有人結善緣,共同為創造理想的生活環境而努力,如此家庭必定安康,社會必定祥和,世界必定充滿光明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