速度、廣度與深度
文/見芥法師



  於中台女眾佛教學院薰修的一千多個日子何其短暫,然而生滅的時間,卻能換取不生不滅的法身慧命!在學院學習,必須將有限的時間、空間、人力、物資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;一如潛泳於佛法大海當中,要兼顧速度、廣度與深度。

  求學期間,每天和時間賽跑,從研究經教、禪修觀行,到出坡作務、擔任法會執事;靜中養成,動中磨練;安住大乘心,善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權巧方便,攝引眾生步上菩提之路、回到自性之家,目的就是要在利他當中,快速地成就自己的禪定、福德、教理,累積自己的資糧,及早利益更多眾生。

  除此之外,檢討反省、慚愧懺悔,是快速成長的基石。每天勤寫「慈心觀照卡」,彷彿攬鏡自照,以「覺性」和「慈心」返觀一天當中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無形中也增長了慈心,提高了覺性。這是 導師經常耳提面命的修行入手處──功德歸三寶、好事向他人、壞事拿來自己檢討改進。曾經,一句法語、一念正見,乃至對佛法的一份感動,往往都是自己的轉機;而一切和我們有緣的眾生,也正等著他們的轉機,我們豈可蹉跎慢行! 導師弘法的眼光永遠是那麼地前瞻、宏觀;度眾的腳步永遠是那麼地篤定、迅速,身為弟子的我們,一定要加緊腳步,跟上、跟牢!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言:「菩薩常念: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」佛學院提供多元化的學習,佛學方面,從《阿含經》的教義觀行,到大乘八宗的綱要;從教下文字般若到禪宗的實相般若,有教理、有心法,可謂解行並重。世學的範圍有國學、外語、企劃、藝術、拳法……全都是以利益眾生的角度與因心來陶鑄自己。學習過程中,自己深深體會,當下這念心,真正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,可以在悲心願力的引導下,納盡須彌。所以,行者的心有多廣,學習就有多廣!

  真正修行的深度,不在於累積了多少深奧的文字,而是取決於對心性體悟的深淺及落實佛陀教導的多寡。唐朝的白居易曾經請問鳥窠禪師:「什麼是道?」禪師回答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白居易說:「三歲孩兒也知道。」禪師卻回應:「三歲孩兒雖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在中台,終年無休地辦道度眾,正是實踐佛法的好機緣。藉事練心,學習在每個當下,護念他人就是眾善奉行,同時能照顧好自己的念頭,即是諸惡莫作,最後通身放下,會歸自性。這看似簡單的道理,實是最深的修行。學院求法期間,建立了正確的知見,認清了正確的方向,亦期許自己能夠漸行漸深,藉教悟宗。

  世儒不解,嘗以為「佛老不能為天下國家」,殊不知菩薩行者「外現聲聞身,內密無上印,身行菩薩道,廣度諸有情」的行願,一步一腳印、一印一朵蓮,不但轉化了煩惱,得到清涼解脫,也能易俗化民,普利蒼生,真正是慈悲、智慧之行。有幸於此殊勝的菩薩僧團,在速度、廣度與深度兼具下,虛心學做菩薩大人。回首過去一千多個日子,不僅塑造了自己的僧格,亦更堅定心中上求下化的願力。僧格的養成,非由外得,而是在學院的灌溉下,新生發芽而成長茁壯!心底深處的願力,原本畏怯薄弱,卻因為學習 導師的行儀,而愈發勇猛無畏!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