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戒心得
文/见铿法师


  “中台禅寺九十四年度传授如来三坛大戒”,简单平常的十七个字,却是三百余位戒子这一生修行历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转捩点,其中更蕴含了末世释子为弘传正法、续佛慧命的愿心与努力。

听招呼 守规矩

  此次戒会的六字箴言──“听招呼,守规矩”,犹在耳中回荡,字字铿锵有力。戒期当中,上自三师和尚的开示,开堂和尚、陪堂师父的训勉,下至纠察、引礼师父的指导,无一不在招呼戒子们向菩提大道迈进。戒子若稍有迟疑,乃至退却,诸师父们必定软硬兼施,想尽办法引导大众前进。听招呼要靠觉性,守规矩则要靠愿心。觉心一有闪失,招呼听不清楚,自己便要承担失误的结果,这是因果的“必然性”。戒场中的众多规矩,目的是在帮助戒子整肃身心,革治习气。然无始来习气难除,要将与习气相抵触的规矩一一守好,非得有足够的魄力和宏愿不可。不守规矩,道业难办。修行有成的高僧大德无不在规矩上用心。“听招呼,守规矩”这六字,听起来很平凡,却可以让一个修行人终身受用无穷。

合掌


  修行,从学习合掌开始,初初接触佛法,法师教我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合掌。出了家,进入佛学院,佛门行仪所教的第一个姿势还是合掌。在戒会中,首先要端正的仪态,依旧是合掌。这么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姿势,要做到百分之百标准,又能持久不变形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每每以为自己的合掌已经够完美,却依然不断地被引礼师父纠举、导正,才发现,原来掌可以合得更庄严,心可以再更微细。双手合十,掌心贴着掌心,十指密合,当中无有一丝空隙,一如我们全神贯注、至诚乞戒的清净心,当中不杂一念妄想。合掌,是恭敬、真诚、专注的表现,掌一合,十法界皆瞬间摄归到当下这念心。掌实,心实;掌虚,心虚。由合掌的姿势,便能清楚地识知一个人当下的心理状态。心跑掉了,掌就跟着走样。因此,被引礼师父纠举时,要合掌;被点香板时,要合掌,感恩提醒,帮助我们将散乱游走的心收回来。整个戒期,见铿都在练习合掌。掌没能合好,称不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修行人。

觉性

  心中的理有多少,外在的事相就呈现多少。修行是骗不了人的。以前,“忘记”、“不小心”常被拿来作为解释自己过失的理由,并理所当然地认为,凡是“不是故意的”都应该被原谅。然而,在戒会中,见铿深刻体会到,过去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一种姑息和自欺,是未能看清自己修行的盲点。东西没有摆正,具没有展好,掌没有合好,碗盘“不小心”碰撞出声,移动椅子发出声响……种种不圆满,都在告诉自己:自己的心在某方面还有障碍,是自己没照顾好自己的觉性,才会让这些“意外”发生,看到自己过失不断,深生惭愧,于是发愿:从此刻起,觉性要时时现前,演礼时,招呼要听仔细,不可出错;用斋时,不可再发出扰众的声响;一切行住坐卧,每一个动作要清楚明白,符合威仪的标准。如此自我要求,用自己的觉性来自我纠举,不知不觉,作主能力提升了,心也愈来愈细。感恩此一戒会因缘,让见铿对“事”作了些微的突破。

  受大戒,是每一位僧众的成年礼。经过三十天的身心锻炼和戒法洗礼,戒子们在知见、行仪上皆有了显著的蜕变。九十四年四月八日至五月八日,在中台堂上所发生的一切,将生生世世影响着这三百余位戒子,也祈愿诸戒兄们,不违圣教、师教,用一生的清净行持,报佛恩、报师恩!
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