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規矩不能成方圓
文/見錙法師 
   

  
  一進學院,即展開為期五天的新僧講習。背起書包走進教室,自己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,是的,現在的身分的確是「學僧」,而且每位入學新僧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──往成佛之路而行。至於用何種方式來達到這個成佛的目的,就有賴大家往後的學習與努力了。

  教室內,每位法師莫不攝心端坐,氣氛安靜又肅穆,讓人很自然就收攝身心。接著課程開始一一進行,從環境介紹、學僧行儀、生活實務、過堂,乃至於內務整理、坡務打掃,一切要「照單全收」,唯規矩是從,一時之間,還真有些不適應。所謂「無規矩不能成方圓」,這是出家後,副住持曾告訴我們的一句話,在常住是如此,學院亦適用。原因無他,正因為無始劫來貪、瞋、癡的習氣,趨使我們造業,所以規矩是用來規範我們的身心,先從事相上去落實,藉事來磨鍊自己的這念心,使其捨離貪、瞋、癡,進趣戒、定、慧。

  欲弘揚佛法,須先從嚴持戒律開始。戒持清淨了,定境才能現前,智慧亦依此而生。能持一分淨戒,則得一分解脫。而學院的規矩即是持戒的一種,制訂規矩的目的,無非是在收攝我們的身、口、意,從身不犯,口不犯,進而做到心不犯,由粗到細,漸次而入。如果我們真心誠意地遵守規矩,將之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,持而無持,就無所謂受規矩的繫縛。

  仔細去觀察,會發現生活中的威儀、細行都是持戒,舉內務整理為例:經書擺放的位置、衣被臥具摺疊整理的方式,皆以嚴整次序為則,這是對三寶的恭敬,也是持守戒律的一種表現。再者,課堂上的排班問訊、坐必端嚴、長幼有序、教室整潔、秩序的維持、點名、作業繳交……等,無不在規矩中進行著,藉著這些事相上的規矩,收攝身心。所以我們常常在運用規矩,同時也不覺得規矩對自己有任何的妨礙,反而還能達事半功倍之效。到齋堂用齋是規矩;禪堂早、晚課是規矩;出坡、集會亦是規矩。想想,當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合乎規矩時,身心自然收攝不掉舉,心不掉舉,則念念清楚明白、作得了主,心能安住在當下,定境自然現前,所以規矩可說是我們的護法神,守護我們的身、口、意,使之無有毀犯。道場有體制、有規矩,法師個個具足威儀,也能讓十方信眾生起對佛法的信心,規矩的建立,小至個人,大至國家、社會,其好處實在不勝枚舉。

  所以,五天的新僧講習,課程要點歸結起來只有一個,就是「規矩」。規矩之於人,可概分為三種:一是創造規矩的人,因為有真知卓見,知道規矩能引導大眾避惡趨善,故而制訂規矩,並在規矩中如魚得水,全然不覺得規矩是束縛;第二種是樂於接受,並適應規矩的人,藉由規矩來斷除自己的貪、瞋、癡,令身心無有違犯;最後一種則是謾罵規矩,甚至就是要故意違犯規矩的人,這種人因為心作不了主,對規矩視若無睹,隨順習氣而起惑造業。

  古人云:「善變之人(善於創造緣起),是上等人;順變(隨順變化,且能運用緣起)之人,是中等人;逆變(不願接受改變,甚至破壞緣起)、罵變之人,是下等人。」用這句話來比喻對院規的遵守,亦十分適用。 發了上求下化的願心來出家,志向就要立得高遠,因為「雖不中,亦不遠矣。」然千里之行,始於初步,藉由在學院的這段期間,將最根本的持戒功夫好好紮根,以作為未來修行的資糧,是自己需要努力實踐的目標。學院三環(福德、教理、禪定)一體的教育理念,其實三即一,基礎皆是從遵守規矩開始,期勉自己在學院能有一個好的開始,也願所有新僧在這條菩提路上,皆能發長遠心,老實修行。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