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戒莊嚴
文/普皇精舍護法會諮詢委員 傳記

 

  古德說:「道在紅塵鬧市修,全憑五戒作根由,殺生戒除慈心大,不貪財物廉潔優,見色不貪性清淨,葷酒永斷性長流,欲學長舌莫妄語,成佛不須出世求。」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眾生從生死煩惱中解脫,而五戒正是修行的基石,佛弟子若能如法受持,不僅可以增長法身慧命,保有人身,更能成就佛道。

  在禪修班中,聽聞五戒的道理覺得很好,但礙於因緣尚未具足,始終在受戒、持戒的門外徘徊。隨著持續參加禪修課,師父總是在課堂上一再開示大眾,佛法是以人為根本,人道則因持守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而來,受持了五戒,成就戒法的清淨功德,最起碼可保證來生當人,才有機會聽經聞法、修行成道。

  由於自己在公家單位服務,以往面對他人以私利為出發點,為謀小利而傷大義的處事方式,總認為不足取,常常第一時間就跳出來表達意見,自以為秉公處理,合乎法理情的做法並無不妥。事實上,卻忽略了護念他人,並且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。

  當自己皈依三寶、受五戒後,便為人生帶來全新的契機,在生活中落實五戒,從不殺生,做到事相上茹素,不斷眾生的性命,理上要對有情眾生發起廣大慈悲心;不偷盜,事上不貪取他人財物,理上要戒除個人的貪欲,以無私的心念出發,處事即能公正不偏⋯⋯把這樣的知見與作為落實在職場中,逐一突破過去的困境。

  現在,自己知道要返照自心,學習菩薩心量廣大,發起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願心。凡事要善觀因緣、運用善巧方便,工作上過於嚴格的規定,往往事倍功半。因此當自己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仁,儘量挖掘他人的優點,適時釋出善意,以更彈性的方式處理公務,順勢而為反而能達到比預期更好的效果。

  此外,發心受持五戒,最大的收穫是自己心量擴大了,由於知見觀念正確,思惟邏輯通暢,處理公務更為遊刃有餘。過去,在第一線處理民眾的權益事宜,常會陷入糾葛,左右為難;如今待人處世不僅較圓融,也更能廣泛接納大眾的問題,盡心盡力為民眾服務,不再畫地自限。

  師父常常提醒大眾:要保持覺性、發精進心。自己也發願,時時覺察、覺照,從「自覺」出發,進而「覺他」──幫助他人走上自覺之路,最後成就如來的「覺滿」功德。
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23期》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