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
文/普林精舍禪修班學員 法念

 

  初入精舍上禪修班時,有一堂課的主題是「四威儀」,教授法師要學員們實地練習「行如風、立如松、坐如鐘、臥如弓」等行儀。只見學員一個個練習著行住坐臥佛門基本行儀,自己覺得甚為新奇有趣。但當下心想怎麼那麼多規矩?尤其聽到佛法講「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、佛弟子需持守威儀及眾多規矩而心生掛礙,以致初時不敢受三皈五戒,無非是怕犯戒、怕拘束、怕麻煩。然而隨著上課日久,漸漸能體會戒律規矩與威儀背後的真正用意。

戒律規矩 成就菩提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:「佛法是以戒來作為準則。眾生心猿意馬,心打妄想,口容易講錯話,身很隨便,所以要規範身口意三業,哪些該做?哪些不該做?哪些念頭該起?哪些念頭不該起?⋯⋯戒律是我們做人的根本,超凡入聖的基石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道。」透過戒律規矩適當地約束,能夠改變很多壞習氣,使生活有規範,幫助我們身心達到真正自在,乃至成就菩提。因此,四威儀不僅是指外在行住坐臥的行儀,更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提起正念,觀照本心,都攝六根。

  初學佛時,只在上禪修課時才會提起正念,平日在家或是上班時,總還是隨著自己各種無明習氣而轉。起初我仍有抽菸習慣,直到有一天上小學的小女兒突然跟我說:「爸爸,我從沒有看過法師們在抽菸!」當下心中不由得一懍,只能回道:「爸爸沒有要出家,只是在念經修行。」然而,修行、修行,不只修心也要修正行為。在那之後,我就再也沒有碰過菸。隨著接觸佛法愈久愈深入,自己決心茹素,心性漸趨穩定,生活中很多煩惱也較能化解。

  《藥師經》云:「若諸有情,雖於如來受諸學處,而破尸羅⋯⋯」,其中「尸羅」為戒,又有「清涼、安隱、安靜、寂滅」四義,起初不了解其義,心想戒律怎會跟心清涼安隱有關?後來漸漸體悟,當心能安住,時時提起正念,體現於外就是走路時安詳自在,站有站相、坐有坐相,戒律不再是拘束,一切回歸自性,便得清涼、身心自在。

以戒為師 所去隨願

  《金剛經》中,須菩提請示佛陀:如何降伏其心?藉由外在的執持戒律契入本心,亦能達到降伏其心的目的,進而安住其心,受持戒法也能如如自在。對小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,從外在生活紀律規範,到內心品德教育薰陶,若小孩子能夠體悟其意義,養成好的品行,知書達禮,那麼他到世界各地,家長應該都不用擔心;相反地,若是小孩子沒有好品格,天天惹事生非,家長時時都會擔心害怕自己的小孩哪天闖大禍。我們常常聽人說,某人氣質、氣度很好,代表此人的心性、內在修養等等是在一個很好、很穩定的狀態,這就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帶給旁人的感受,而不是透過化妝或刻意偽裝而成。

  修行學佛亦是如此,由外而內、再由內而外,慢慢外顯修行學佛的氣質,自自然然就能威儀具足,令人心生尊重,也對佛法生起恭敬、欣慕之心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住戒自在,能遊十方,所去隨願,名願心住。」是我最喜歡的座右銘,我們如果能安住清淨自性戒體,就能不為過累所拘,自由自在,又能從體起用,威儀具足遊於十方。

摘自《中台山月刊264期》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