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行菩薩道
文/普賢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傑

 

  七年前回山出坡,清晨漫步於鹿野園,突聞「菩薩!來幫忙掃地。」當下環顧四周,內心猶豫師父是在呼喚我嗎?因第一次被稱「菩薩」,感覺有點不自在,於是尷尬地婉拒;但繞一圈回來,再次被師父召喚,礙於穿著精舍六牙白象的背心,只好暫時不管誰是菩薩,接過掃帚,專心地清掃。

  爾後「菩薩」二字常在腦海中浮現,思惟自己有資格當菩薩嗎?如何成為他人的菩薩?這個疑惑直到參加剃度觀禮稍有領悟,見燈大和尚為新佛子剃度時,三稱「發菩提心!發菩提心!發菩提心!」領悟菩薩不忍眾生苦,以慈悲心為本,發起大願心廣度眾生,依循佛陀教示,履行菩薩的「悲智願行」,原來菩薩是要透過實際踐履來成就的。

  菩薩道是修行的方法,關鍵仍在於「行」。招生是很好的實踐菩薩行的因緣,每每勸發其他師兄弟,常講「有願力,沒壓力」,但當自己招生受挫時,壓力依舊會浮現。反省檢討問題所在,出在執著於招生的結果,卻沒有在因地上努力,其中包括對於「善觀因緣」的理解,及事相上「難行能行」的落實。

  過去不了解因緣法,總以為招生順逆是自己人際關係成敗所導致,招不到親友來禪修很「沒面子」,然而面子也是這念心執著而來。了達每個人因緣不同,招生成敗難以歸究於單一因素,因緣具足才得以成就;而招生藉境練心,還要能銷歸自性,才算圓滿修行。於是盡量秉持「無我、利他」的初發心去做,當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願心遠遠超越壓力時,壓力果真隨之消失。

  菩薩定慧等持,定慧的產生得靠日常的持戒,記得昔日與朋友聚會總是開懷暢飲,但當酒喝到不舒服衝進廁所嘔吐,知道飲酒不好,可惜心作不了主也就為境所轉。所幸受持五戒後,數年來滴酒不沾,受菩薩戒更不違犯酤酒戒,連親友間饋贈酒品的習慣也改了。持不飲酒戒還能利益眾生,聚餐時,當戒酒成了話題,就有機會法布施分享學佛好處,結緣度眾的因緣也就更多了。

  每當憶及第一次在山上出坡掃地,都很感恩創建道場的開山祖師,還有那位沒有放棄勸發弟子修菩薩行的師父。如今,勸進行者及時把握因緣,猶如蝴蝶效應般地擴散,「菩薩」二字對自己而言已產生連結,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名相,自己也樂於以菩薩稱呼同參道友,除了自我期許常行菩薩道,也深信眾生皆可成為彼此的菩薩,一同成就道業。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