捨與得
文╱普雨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彙

 

 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多少、得到多少,而懂得「捨」,捨是一種成熟、一種覺悟,是生活中的一種選擇。

  即將屆滿三年的學佛歷程,源自於當年妹妹的邀約,不假思索就來到普雨精舍,道場的清淨莊嚴,讓一直想為自己生命尋找出口的我,有種回家的感覺!多年來的禪修與聽經聞法,肯定了佛法是生命究竟圓滿的真理,於是探索生命之旅就此展開……

  從初級禪修班的第一課「佛」開始,教導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覺察、覺照,從課程當中了解佛法的無窮妙用,不僅可以自利,還可以利他。當內心覺察啓動時,能細微觀照自己起心動念所產生的煩惱,進而去對治它,更從四聖諦中的苦諦及集諦,了解人生的八苦,以及彼此所產生的因果關係。

  所有的苦都起於習性反應,如果所有的習性反應止息,所有的痛苦也就止息,痛苦生起的原因,是習性反應,累積形成了貪瞋癡。世間的苦無量無邊,除非以正確的觀念知見導正,並且斷除所有的惡習,才能真正不再受苦。

  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自己人生已過一甲子,需要更深入思惟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。想要擁有一個更好的自己與未來,如果沒有實質作為,也只是妄想執著,怎麼能夠離苦得樂、解脫生死呢?佛經云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,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一切都有因有果,想要遠離煩惱就不能再造惡因,更要發廣大願心,勤修六度萬行與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凡事都必須在因上努力,佛法是講求實修實證,落實修行就能達到最終目標——離苦得樂。

  隨著禪修課程的薰修,開始付諸行動,參與精舍各項法會活動,例如:擔任學長照客、出坡、梵唄……,讓自己生活過得很充實,也從中累積福慧資糧。感恩初入佛門,法師的耳提面命,以各種佛典公案啟發我們,希望我們了解,心要清楚明白,更要做得了主。

  修行的過程要突破以往慣性,掙扎是必然的。心念起起伏伏,從不能接受到可以忍受,再進一步到完全接受,真正是破除我執、降伏慢心的心路歷程,有很深的體悟。期許自己跟上善知識的腳步,只有堅持隨順覺性,在善知識的引導下,反省檢討、慚愧懺悔,真誠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圓滿,下定決心改過,不敢懈怠。

  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受持三皈五戒後成為真正的佛弟子,從守戒開始,一向重視外表及穿著的我,開始改變為簡單樸實,深知多欲為苦,發願一定要將累劫以來根深蒂固的習氣捨除,雖然知易行難,只要道心不退轉,時時觀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,提起覺性,就不會受這些執著欲望所擺布。

  布施是學習佛法中最大的突破,當中學習到「捨與得」。慳貪不捨的心,在聽到六波羅蜜法門之首為布施度時,當下當頭棒喝,布施不就是讓我們放下貪愛與執著嗎?一旦不執著,便不會因貪求而產生種種煩惱。藉由布施去除貪心、增長慈心,與眾生廣結善緣。

  「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」,發現了自己求道中最大的障礙,就從最難捨的著手,難捨能捨。是迷或悟全由這念心決定,真實體會到佛法的不可思議,可以讓人心改變。感恩惟覺安公老和尚慈悲在海內外各地廣設精舍,讓我們能夠聽經聞法,增長慧命,發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,永不退轉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