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「閱心」的法喜
文/普上精舍研經班學員 傳謙

 

  若將人的生命成長週期分為:幼年、青少年、中年、老年,大多數的人其實都在懵懂、茫然、缺乏正知見的情況下成長。傳謙在未學習佛法前,也和多數人一樣,追求著所謂順遂,卻無方向和意義的人生。但自從擔任社團指導老師,開始親近中台禪寺之後,才有機會認識中台禪寺弘法的理念以及開山方丈 覺大和尚的悲心願力。

  初學佛的我發現 大和尚所傳授的禪宗心地法門,淺顯易懂,貼近於生活而且易行。聽法後的心境,猶如渴飲甘露般的清涼,從而導正過去對佛教與生命的錯誤認知,也開始讓自己過著真正快樂的菩提人生。

  從小到大,不知看過多少篇的人生道理,但總在「知」的階段,從未有力行的覺醒和覺悟。皈依三寶,成為佛弟子之後,便以佛心、佛行為榜樣,要求自己以守戒為首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落實「中台四箴行──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凡事更謹慎小心,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在無意間說出或做出對三寶不恭敬,有失分寸的事,造成他人對佛教的誤解,引發他人毀謗三寶或社團。

  「中台四箴行」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,因為自己皈依守戒,無論在生活、工作或社團中都能真誠實在,不會因貪圖一時的方便,使良心受到譴責。面對事情時,也能謹記師父的教導:要「萬善圓彰」,事理一如,以智慧、慈悲、同理心處理每一件事。尤其在輔導社團或與同儕溝通時,漸漸學會深入思惟,凡事謙卑讓功、不憍慢,無形中減少了是非與紛爭。雖然有時仍會心生計較,但能立刻覺察,馬上慚愧懺悔。

  除了皈依三寶及參與精舍禪修課之外,經營社團過程中的付出與磨鍊,也讓自己的心境得以隨著願力而提升。日前,無意間發現自己不再以食指指人,或以兩手當胸交叉的姿態與人對話,也不會因事務繁忙,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,或因此覺得委屈、難過或抱怨,而且也開始懂得無相布施和惜福;與家人、同儕、學生相處時,能以慈悲、平等心廣結善緣。這一切心念的轉變,都源自於自己在人生的中年,有機會到精舍上禪修課學習正知見。過程中,雖然時有進退,偶有無明,但一切的因緣都是成長的契機──懂得反省檢討,更懂得分辨是與非。透過正知見的思維,漸漸將過去不正確的觀念和習慣一一革除。

  今生雖然較晚值遇大善知識,但總比在無明、無知中直到生命終了幸運得多。每每看見年老又為病所苦的父母,讓自己深感生命的無常,更深切體會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所以,我把握每次上禪修課,及回中台禪寺聆聽大善知識說法的每一次機會。

  自從學佛以後,從原本妄想紛飛的心到實實在在契會「能觀的心、能體悟的心」,其中的法喜,只有自己知道。導師 覺大和尚及住持見燈和尚也經常開示大眾:「唯有當下這念清淨心,才是真慧命」,要大家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。原來,只要把握當下這念清楚明白、作主的心,清淨的智慧便能現前。當心境安詳而愉悅,遇事便能看淡、看輕、並且放下得失,甚至對於逆境的障礙,也能以感恩心和慈悲心看待。所謂「心轉,境自轉」,整個周遭的人際互動由「緊」轉為「和」,一切都是菩提智慧與法喜。

  感恩皈依的功德、三寶加持、善知識的教導和護念,使自己學佛後,不再只是以長壽或富裕作為完美人生的標準,而是真正懂得如何「閱心」、「悅心」,在每一個當下樂活,發揮生命的真實意義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