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心自在
文/普田精舍護法會執行祕書 傳上

 

     

  踏入精舍,在瞻仰佛菩薩莊嚴法相的那一剎那,歡喜心油然而生,從此開啟了另一頁新的人生──「學佛」,也因為走向菩提道,才真正明白生命的意義。藉由親近三寶,聽經聞法,明白過去的自己,每天都揹著煩惱的布袋,不知道該如何放下才能隨緣任運、自在無礙。

  上禪修課時,法師常說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,更要發長遠心、精進心!」謹記法師的開示,盡量排除萬難,盡可能不缺課,並在法師的鼓勵和護念下,把握各種因緣,學習承擔各項執事、參與各種活動,經由長期潛移默化的薰修,累積了福德資糧。

  修行路上有甘有苦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人生的痛苦來自於無明、我執,以及種種的習氣。自從接下護法會執事後,自認為只要行事認真、負責,面對坡事積極完成就可以,然而得失心太重,常常因為在意別人的看法與眼光而耿耿於懷,更嚴重的是,貪愛一些虛妄的名相。

  在相上執著,導致遇到境界時,容易受到挫折而不能保持平靜,心生煩惱。古德云:「千尺絲綸直下垂,一波才動萬波隨。」似乎把平日所學的心靈妙方都忘記了,當聽到住持法師開示: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;不於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」當下猛然覺醒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貪境、不分別,於是調整想法,自我反省懺悔,期許自己提起覺性,藉境練心。透過如是不斷的返照練習,往後在面對問題時,更加能慈悲、同理與包容,才真正體會到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的道理。

  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,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」遇順、逆境不起分別妄想,一落入感受,心即蒙蔽,好與醜、苦與樂,非關外境,淨穢由心。是自己的分別、執著;喜歡就會執著,就是妄想心,亦是相對的假相。故經云:「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。」在境界上追求就是生滅相,心若不執於境,就能法住法位。時時提起覺性,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依據「八正道」——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修習,淨化心靈,讓這念心安住在善法上,轉邪為正,轉凡成聖,達到寂照一如,進而契悟本具的佛性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,一切唯心造,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。自己是心的主宰,學習忍耐,慈悲和包容,改善人際關係,凡事心存感恩,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最終定能達到內心的寂靜、清涼與自在,安住在中道實相之靈台。

  古德云:「器不飾則無以成美觀,人不學則無以成聖德」。佛法的道理很多,三藏經典浩瀚無涯,「中台四箴行」——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,就是實踐佛法、成聖植德的重要原則及方向,更是修行的一盞明燈,引領著學人邁向菩提大道,契悟中道實相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