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心自在
文/普田精舍护法会执行秘书 传上

 

     

  踏入精舍,在瞻仰佛菩萨庄严法相的那一刹那,欢喜心油然而生,从此开启了另一页新的人生──“学佛”,也因为走向菩提道,才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。藉由亲近三宝,听经闻法,明白过去的自己,每天都背着烦恼的布袋,不知道该如何放下才能随缘任运、自在无碍。

  上禅修课时,法师常说:“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,更要发长远心、精进心!”谨记法师的开示,尽量排除万难,尽可能不缺课,并在法师的鼓励和护念下,把握各种因缘,学习承担各项执事、参与各种活动,经由长期潜移默化的薰修,累积了福德资粮。

  修行路上有甘有苦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人生的痛苦来自于无明、我执,以及种种的习气。自从接下护法会执事后,自认为只要行事认真、负责,面对坡事积极完成就可以,然而得失心太重,常常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与眼光而耿耿于怀,更严重的是,贪爱一些虚妄的名相。

  在相上执着,导致遇到境界时,容易受到挫折而不能保持平静,心生烦恼。古德云:“千尺丝纶直下垂,一波才动万波随。”似乎把平日所学的心灵妙方都忘记了,当听到住持法师开示:“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;不于理中生分别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”当下猛然觉醒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不贪境、不分别,于是调整想法,自我反省忏悔,期许自己提起觉性,藉境练心。透过如是不断的返照练习,往后在面对问题时,更加能慈悲、同理与包容,才真正体会到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的道理。

  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,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,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”遇顺、逆境不起分别妄想,一落入感受,心即蒙蔽,好与丑、苦与乐,非关外境,净秽由心。是自己的分别、执着;喜欢就会执着,就是妄想心,亦是相对的假相。故经云:“有求皆苦,无求即乐。”在境界上追求就是生灭相,心若不执于境,就能法住法位。时时提起觉性,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依据“八正道”——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修习,净化心灵,让这念心安住在善法上,转邪为正,转凡成圣,达到寂照一如,进而契悟本具的佛性。

  佛法告诉我们,一切唯心造,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自己是心的主宰,学习忍耐,慈悲和包容,改善人际关系,凡事心存感恩,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最终定能达到内心的寂静、清凉与自在,安住在中道实相之灵台。

  古德云:“器不饰则无以成美观,人不学则无以成圣德”。佛法的道理很多,三藏经典浩瀚无涯,“中台四箴行”——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,就是实践佛法、成圣植德的重要原则及方向,更是修行的一盏明灯,引领着学人迈向菩提大道,契悟中道实相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