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專家無捷徑
文/普親精舍護法會社會發展組組長 傳毫

 

  

  俗語說:「熟能生巧」,一般是指重複做相同的事情,就能夠愈做愈有心得,有一句話說:「簡單的事重複做,你就是專家;重複的事用心做,你就是贏家。」說明了專業學習的過程及態度。

  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,小時候即展現書法與繪畫的天份,自認書法功力與父親王羲之相近。有一次,他寫了一幅字,拿給父親王羲之看,希望父親能夠誇讚他。然而,王羲之看完那幅字後,拿起筆來在其中的一個「大」字下面加了一點,把「大」字變成了「太」字。未能得到父親的誇讚,王獻之心裡有些失望,於是又拿著那幅字去讓母親看。沒想到母親看了一眼,就指著那「太」字下面的點說:「只有這一『點』寫得像你父親。」王獻之頓時羞愧得滿臉通紅,知道自己的書法功力遠不及父親,於是乖乖地回到父親面前,謙虛地向父親請教。王羲之指著院子裡的一缸水說:「看到那十八缸水嗎?只要你天天練、月月練、年年練,把那十八缸水用完,就能把字練好了。」王獻之聽了父親的話,靜下心來,勤學苦練,最後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,並稱為「二王」。這個典故說明了,即使擁有天賦,仍需要透過不斷的精進用功,才能讓所學更為專精。

  近年來,台灣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,出現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;而某些技術類工作卻是空缺待聘。有人歸因於教育政策雖廣設大學卻不重視技職教育;大學畢業生素質普遍低落、專業程度不足及產業經濟環境待提升等因素。就業市場強調「專業性」,也許有些年輕學子們認為,畢業就是達到專業門檻,而未自我衡量學習過程是否累積了該有的專業知識?因為如此,造就了有學歷而實力不足的「半桶師」。尤其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,資訊的取得比過去更加便利,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外,個人的核心專業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觀念更需要建立。

  記得大學時期對某一學科感到艱難,便以「及格就好」的心態面對,心裡盤算著將來再也不想看此類書籍。然而,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大學畢業後,工作一段時間後,再回到學校進修與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,沒想到研究所課程及資格考的科目中,這門學科竟列為必修及必考科目。一門學科前後修了三次,由艱澀難解的初體驗到了解該科內容概況,直至應用在工作上,若非上天的巧妙安排,至今我對該學科仍僅止於粗淺的認知。

  《論語‧為政》曰:「溫故而知新」,意指溫習舊的知識,可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。雖不敢自稱有新的理解和體會,倒是感受到每一次修習同樣的學科,都有不同的認知和提升,就如同導師 覺大和尚所開示的:「書讀百遍,其義自現。」

  《指月錄》中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過「老僧三十年前,未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及至後來親見知識,有個入處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而今得個休歇處,依前見山祇是山,見水祇是水。」的典故,說明人對於事件的見解,會隨著了解的深淺,而有不同的體悟。日常生活中,當看到某些事件的發生,通常心中很快就會推測出理由及解答,然而這個未經查證的答案,或許與事實的真相有相當大的差距。

  探究事理,需經歷困惑、懷疑,以及不斷的反覆辯證與澄清,才能看到問題的核心,進入事理通達的層次。學習也需要經歷觀察(會)、練習(熟)、思考(巧)及修正(精)的過程,才能融會貫通、學有所成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