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为专家无捷径
文/普亲精舍护法会社会发展组组长 传毫

 

  

  俗语说:「熟能生巧」,一般是指重复做相同的事情,就能够愈做愈有心得,有一句话说:「简单的事重复做,你就是专家;重复的事用心做,你就是赢家。」说明了专业学习的过程及态度。

 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,小时候即展现书法与绘画的天份,自认书法功力与父亲王羲之相近。有一次,他写了一幅字,拿给父亲王羲之看,希望父亲能够夸赞他。然而,王羲之看完那幅字后,拿起笔来在其中的一个「大」字下面加了一点,把「大」字变成了「太」字。未能得到父亲的夸赞,王献之心里有些失望,于是又拿着那幅字去让母亲看。没想到母亲看了一眼,就指着那「太」字下面的点说:「只有这一『点』写得像你父亲。」王献之顿时羞愧得满脸通红,知道自己的书法功力远不及父亲,于是乖乖地回到父亲面前,谦虚地向父亲请教。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一缸水说:「看到那十八缸水吗?只要你天天练、月月练、年年练,把那十八缸水用完,就能把字练好了。」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,静下心来,勤学苦练,最后终于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,并称为「二王」。这个典故说明了,即使拥有天赋,仍需要透过不断的精进用功,才能让所学更为专精。

  近年来,台湾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,出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;而某些技术类工作却是空缺待聘。有人归因于教育政策虽广设大学却不重视技职教育;大学毕业生素质普遍低落、专业程度不足及产业经济环境待提升等因素。就业市场强调「专业性」,也许有些年轻学子们认为,毕业就是达到专业门槛,而未自我衡量学习过程是否累积了该有的专业知识?因为如此,造就了有学历而实力不足的「半桶师」。尤其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,资讯的取得比过去更加便利,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,个人的核心专业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观念更需要建立。

  记得大学时期对某一学科感到艰难,便以「及格就好」的心态面对,心里盘算着将来再也不想看此类书籍。然而,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大学毕业后,工作一段时间后,再回到学校进修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,没想到研究所课程及资格考的科目中,这门学科竟列为必修及必考科目。一门学科前后修了三次,由艰涩难解的初体验到了解该科内容概况,直至应用在工作上,若非上天的巧妙安排,至今我对该学科仍仅止于粗浅的认知。

  《论语‧为政》曰:「温故而知新」,意指温习旧的知识,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虽不敢自称有新的理解和体会,倒是感受到每一次修习同样的学科,都有不同的认知和提升,就如同导师 觉大和尚所开示的:「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。」

  《指月录》中青原惟信禅师曾对门人说过「老僧三十年前,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及至后来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而今得个休歇处,依前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」的典故,说明人对于事件的见解,会随着了解的深浅,而有不同的体悟。日常生活中,当看到某些事件的发生,通常心中很快就会推测出理由及解答,然而这个未经查证的答案,或许与事实的真相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
  探究事理,需经历困惑、怀疑,以及不断的反覆辩证与澄清,才能看到问题的核心,进入事理通达的层次。学习也需要经历观察(会)、练习(熟)、思考(巧)及修正(精)的过程,才能融会贯通、学有所成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