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「平常心」
文/普高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戎
 


  第一次聽到「平常心」,依稀記得是小學的事了,當有小朋友考試成績不理想時,老師給小朋友或家長的安慰話語中總不忘加上一句「保持平常心」,於是我把它解讀為「沒關係」、「不要緊」、「沒啥大不了的」,然而學佛至今細細思量,真的是如此簡單嗎?

  回想過去四十年人生,驀然驚覺「保持平常心」說時容易做時難啊!在學校生活中,除了比成績外,我們還要與同學比較便當、球鞋;進入社會就業、創業,除了行業貴賤,我們還要與同儕比較錢多、事少、離家近;娶妻生子、購屋之後,除了生男生女,我們還要與親友比較價格、裝潢、地段……這一生,無時無刻不在比較,全是自我意識作祟下所產生的無明煩惱啊!

  迷失之果是無知的痛苦,受苦、知苦之後,感恩諸佛菩薩慈悲,有幸能在精舍接受正法的薰修,自此之後,心中就像比住著一名警察,時刻監視著自己的起心動念,糾察著貪、瞋、癡三毒的侵略。尤其深怕自己「縱發善心,須臾即退」,於是每日遵從法師教誨,自訂定課,不敢荒廢。

  未學佛前,總愚癡地認為佛法是消極的、厭離世間的人才會去學佛,更愚昧的是把學佛與預備出家畫上等號,就像電視上演出的劇情一般,是那種想逃離感情問題等人生苦惱的人才會去出家,甚至把因果關係解釋為消極的宿命論。當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之後,不敢說深入經藏,但且感恩迷霧漸散、智慧漸開,原來,佛法是最積極開創的法,如<了凡四訓>中的袁居士改過造命,了知因果關係而明白為何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;又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」因無分別心而轉化為無所住之平常心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於是聽從法師諄諄教誨,從因地上去努力「修」正「行」為。由此,體認到平常心不只是「沒關係」、「不要緊」,而是要撫平時常生起的妄念心,保持無有我執的空性心,並且調伏誤信世事恆常的貪欲心。《金剛經》中,長老須菩提殷切乞請世尊開示︰「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我等凡夫俗子有幸得聞浩瀚佛法,怎能不深切思惟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中「世間無常」、「心是惡源」的真諦呢?思惟至此,又怎能不誠惶誠恐呢?

  所以,在生活中、工作中遇到境界時,應藉境練心,不要受貪瞋癡三毒所侵襲,以積極開創的「平常心」來面對,所謂「人身難得今已得」,相信生命的意義將更加圓滿成就。所以「平常心」對我來說,不再是勸慰他人的軟喻話語,更是時刻砥礪自我精進用功的座右銘。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