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息入门,通达究竟实相

文/普荣精舍研经禅修班学员 法志

婴儿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呼吸,不需任何人教导,生命就在入息、出息的节奏中展开。日复一日,很少有人特别注意到「呼吸」如此稀松平常的事,包括自己在内。然而,在禅修班中学习静坐时,从「数息观」入门,便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入息、出息和气息的长短,也注意到气息由粗转细,再变得更加微细。在静坐的过程中,有时会感到胸口沈闷、心不宁静或是昏沉;以往遇到此类情形,就会暂停静坐,让自己放轻松。在《禅七开示1》中老和尚教导我们,数息要数到「绵绵密密,不夹杂、不间断」。于是,在静坐中如果有胸闷、昏沉等情况,自己就将心念专注于入息、出息上,便能有所改善,渐入佳境。自己在平日也多练习静坐调息,因此更能领会「绵绵密密,不夹杂、不间断」的境界。

  恭读《禅七开示3》中的「六妙门」之后,更是受益良多。在「数息」之外我又学习到「随息」,明白了心息相依、心息合一的微细境界。更进一步的「止息」虽然并非易事,但我坚信只要不间断地练习,终究能够体会老和尚所说「息诸攀缘,止心不动」的境界。

  在「随息」之后还须修「观」,要注意自己在受到尘境影响时,所起的烦恼心念,并加以对治。在贪、瞋、痴三毒中,自己较容易觉察到瞋心;在日常生活中,与他人有言语或行为上的摩擦时,就会产生不愉快的心念。我提醒自己要及时觉知瞋心,不要回嘴或是暂时离开,并应思考产生摩擦的原因及避免的方法。对治瞋心是修行的基本工夫,如果能够时时刻刻观照顺、逆境界中心念的微细波动,就能让「脱口而出」的冲动,不再发生。

  老和尚开示大众:「修了『观』,要『还』、返本还源,知能观之心非实,则我执自亡」;又教导我们最后要归于「净」,这就是中道实相的境界。

  恭读了「六妙门」的开示,我期勉自己从数息开始,一步一步踏实地修行,一点一滴地体会、积累工夫,并且一世一世地持续熏修,最终达到中道实相的究竟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