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法相会 一直都在

文/普同精舍日间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来

恭读《禅七开示2》各篇章里的文字,一页又一页翻着,瞬时彷佛置身于庄严古朴的大禅堂里,自己坐在当中静心盘坐聆听老和尚对禅七学员的殷殷教诲。三千多年前,佛陀住世要告诉我们的是「这念心」,云:「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」三千多年后,老和尚从灵泉到中台,要告诉我们的也是:「祖祖相传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的这念心」。

  从《禅七开示2》的起七法语到解七法语,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完整的修行指南,从第一日数息观、第二日慈悲观、第三日中道实相观、第四日信愿行、第五日参话头、第六日修行的境界,乃至于到第七日万法归实相。随文入观,随文行持,书里的点滴都是老和尚的悲心化为文字般若,指引着自己在尘世中的动静闲忙里,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,提醒自己当下这念心要能够时时刻刻作主,「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」。起七法语的「动静闲忙在悟心」已不单是文字,而是心性的体悟。

  回想从前的自己,心容易靠在外境的成败好坏而随之有高低起伏,但再怎么努力却总有一种「跑错方向」的空虚感。直到在老和尚的开示里听到了「这念心」,才发觉原来生命应该努力的正确方向不在外,而是「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」。一切的外境无非是心、境、业的感召相应而生,如果了知这念心人人本具、个个都有,要努力的方向就不是向外寻觅,而是要回归这念心,熏修、运用佛法,将浑浊的心、烦恼的心转化过来,即如《楞严经》说的「如澄浊水,贮于净器,静深不动,沙土自沉,清水现前」。

  老和尚常说「静中养成、动中磨炼」,平常不论在禅七或禅修课的闻思法语、摄心禅坐是「静」;而这样清明的心,亦需要在生活、工作、家庭的「动」中境界考验看看心有没有能够时时作主?以自己来说,生命里有多元的角色,面对家里的老菩萨,我是女儿的角色;面对孩子,我是母亲的角色;面对学生,我是老师的角色,每个角色都有其应尽的职责,当不同的角色冲突时,境界的考验常让自己身心疲乏。在中台的学习里,我体会到「生活就是最好的道场」,也体会到《金刚经》里佛陀以寻常的穿衣吃饭、洗足敷座示现无言说法:「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就是告诉大众,应当于日常行住坐卧中「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如今,自己渐渐能以觉性来面对生活里的高低,经常地返照自心,学习对境不生分别的心,学习以离相无住的心来面对学生、孩子、同修、同事、长辈,在每日生活道场的练习里,觉性调柔了身心,稳定了情绪,把自己的心安好了,身旁的亲眷友人也能感受到这一份安稳和合,这就是在动中磨炼,把佛法的般若真理妙用于生活道场中。

  解七法语最后一句:「方圆动静一指禅」。心不住大小方圆,也不住动静闲忙,心若能处处作主即见如来,因为找回了这个自家珍宝,动静来去、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,生活里带着觉性,就能过着心安茅屋稳、心安世界安的日子。细细思惟书中的字字珠玑,这一刻心里清楚踏实地体会到老和尚留下的开示法语,与佛陀留下来的法是不二的,用这念心以法相会,老和尚一直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