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情說法有情聽。
無情的磚瓦木石訴說的是澈照大千的佛國世界。
藉由中台禪寺建築的落成,
大和尚的法將廣植於芸芸眾生的心田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



山門
  
五樓大禪堂
 
大小天梯
 
朝山天梯
 
經文壁畫
 

佛法生活化
──
以禪堂為中心的建築組群

  若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,則中台禪寺便是生活與修行合一的空間。

  推開高十一米、重五噸的銅鑄山門,即是四天王殿,也是整棟建築的首進殿堂;往上數階是大雄寶殿,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石雕寶像莊嚴地座落於此,慈悲垂視往來參訪的大眾。

  「禪者,佛之心也」,中台禪寺建築即是以禪堂為中心,向四周擴展。五樓是可容五百五十人的大禪堂,九樓是可容三百五十人的上禪堂,提供大眾參禪用功,正所謂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由安禪靜慮、精進用功而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,成就法身佛;以六度萬行、萬德莊嚴,圓滿報身佛;以大慈大悲的大願力,隨願化身十方世界救拔眾生。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三身實為一體,皆從體悟本心本性而成就。

  位於二樓的化身佛殿,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安詳俯視絡繹的訪客,表顯諸佛慈悲,應化世間,濟度眾生、不離眾生;安坐蓮台,表示心如淨蓮,不染纖塵。化身佛殿上方是報身佛殿,其上是法身佛殿,再向上為高三十九米之萬佛殿,殿內安放傳統木雕之藥師七佛塔;獨特的「塔中塔」造型不僅呈現「塔寺合一」的精神,亦有如人人本具的靈山寶塔;古德說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;人人有座靈山塔,且在靈山塔下修。」遠望中台猶如一位在天地間禪坐的行者,靈山寶塔正是行者清明寂照的心眼;夜晚,寶塔的光明從帷幕玻璃透出,象徵著即使在闇冥的黑夜中,心光永明,可以看清楚修行正確的方向。

  再向上即是位於中台禪寺頂端的金頂,又稱摩尼寶珠,當我們契悟了禪心,知道這念心才是真實不二的實相義理,知道十方法界都在這念心當中,一切神通妙用亦不離這念心;這念淨澈之心,正是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寶,也是清淨自性的圓滿果德。中台禪寺的中央垂直軸線,由下往上依序為化身佛、報身佛、法身佛、金頂;正揭示了禪宗頓悟法門的心路歷程。

  兩翼的朝山天梯通往菩薩殿,意喻漸修法門「因次第盡」與頓漸互攝之理——頓悟自心,佛階可期;從漸修法門,級級而上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亦能通達華藏世界。

  地面層是講堂、齋堂及大寮,前者為因地菩薩行者提供滋養慧命之法食,後者乃為恢復行者氣力、以成道業提供飲食,正所謂食輪轉、法輪亦轉。藉由教理的薰修與生活的履踐,使佛法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、動靜當中穩穩扎根。

  來寺參訪者悠遊於這個涵蓋藝術、學術、科學、教育精神及景觀的中台世界,感受了佛國的清淨與佛法的實在。在參訪過程中,無情的建築與觀看的有情,有著互動式的無言對話。

  無情說法,有情聽。中台禪寺的建築,詮釋了頓漸不二、大小乘互攝的佛法精神,並且具備了「佛」、「法」、「僧」三寶的概念,以及「供佛」、「弘法」、「常住」的實際履踐。為此,建築不只是建築,而具豐富的精神內涵,不僅詮釋了佛法的奧義,也讓修行與生活充分結合。

  行者的生活不離修行,修行也不離生活;在中台禪寺的淨土世界裡,生活就是百千萬細行的內觀、內化,這就是佛法;佛法就是在生活當中觀照這念心。


 

●世紀明燈 ●佛法學術化 ●佛法教育化 ●佛法藝術化 ●佛法科學化 ●佛法生活化 ●新世紀新希望 ●殿堂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