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忍大滿禪師
(西天卅二祖,東土五祖)AD602-675

  唐代僧。蘄州(湖北蘄春)黃梅人,俗姓周,本為破頭山中之栽松道者,嘗向四祖道信請法,四祖言其已老,縱使得法,亦不能弘傳。師聽即去,至一水邊,見一女子,即想寄宿,女向師曰仍須父兄應允使可行,師遂告此女子言,只要首肯,即敢行,女首肯,師即回,女歸輒孕,女父母大惡,逐之,女無所歸,日傭紡里中,夕止於眾館之下,後生一子,即師,以為不祥,因拋濁港中。明日見之,泝流而上,氣體鮮明,遂舉之。成童後隨母乞食,里人呼為無姓兒。

  七歲時隨四祖道信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,窮研頓漸之旨,得其心傳。師之法相莊嚴,曾有智者見之,歎曰:「此子缺七種相,不逮如來。」足見師已具足如來二十五相。唐永徽二年(651)道信入寂,師承法席,世稱「五祖黃梅」,咸亨二年(671)傳法於六祖慧能。

  本來禪宗自達磨祖師東來,向以楞伽經為弘法之依歸,自五祖始,乃以金剛經弘傳世人,六祖慧能更因聽聞金剛經而有省。中國禪宗自初祖達磨至五祖之傳承,為後世禪宗各宗派所承認,弘忍繼之發揚而更興盛,時人謂其禪風為「東山法門」,以徹悟心性本源為宗,守本真心為參學之要。

  師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,尚有神秀大師,因弘法之地方不同,故後稱「北神秀,南慧能」。禪宗並自慧能起走向普傳期。

  師於上元二年忽告眾曰:「吾今事畢,時可行矣。」即入室,安坐而逝。壽七十有四。建塔于黃梅之東山。代宗謚大滿禪師、法雨之塔,有《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》一卷傳世。

無姓兒

師先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。嘗請於四祖曰:「法道可得聞乎?」祖曰:「汝已老,脫有聞,其能廣化邪?儻若再來,吾尚可遲汝。」迺去,行水邊,見一女子浣衣。揖曰:「寄宿得否?」女曰:「我有父兄,可往求之。」曰:「諾我,即敢行。」女首肯之,遂回策而去。女周氏季子也。歸輒孕,父母大惡,逐之。女無所歸,日傭紡里中,夕止於眾館之下。已而生一子,以為不祥,因拋濁港中。明日見之,泝流而上,氣體鮮明,大驚,遂舉之。成童,隨母乞食,里人呼為無姓兒。逢一智者,歎曰:「此子缺七種相,不逮如來」。

姓非常姓

四祖道信一日往黃梅縣,路逢一小兒,即師,祖見師骨相奇秀,異乎常童即問曰:「子何姓?」
答曰:「姓即有,不是常姓。」
祖曰:「是何姓?」
答曰:「是佛性。」
祖曰:「汝無姓邪?」
答曰:「性空,故無。」
祖默識其法器,即俾侍者至師母所,乞令出家。師母以宿緣故,殊無難色,遂捨為弟子,付法傳衣。

輪刀上陣

咸亨中有居士盧慧能,自新州來參謁。知是異人,乃著槽廠去。經八月,祖知付授時至,一日喚諸門人總來:「吾向汝說,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汝等各去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,來呈吾看。若悟大意,付汝衣法,為第六代祖。火急速去,不得遲滯;思量即不中用,見性之人,言下須見,若如此者,輪刀上陣,亦得見之。 」

菩提本無樹

時會下七百餘僧。上座神秀於廊壁書一偈曰: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
師知是神秀所述,乃讚曰:「後代依此修行,亦得勝果。」
盧在碓坊,忽聆誦偈,知未了,因請張別駕另書一偈曰: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
祖見此偈,於夜潛為慧能說金剛經。能言下大悟,遂傳頓教及衣缽。師頌偈曰:
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。無情既無種,無性亦無生。

法語節錄
十四問答

五祖弘忍大師以問答之方式顯自心是道,是一佛乘。計有十四問答:
1.何知自心本來清淨?
2.何知自心本不生滅?
3.何名自心為本師?
4.何名自心勝念彼佛?
5.既是生佛體同,為何諸佛不生不滅受無量樂,眾生生死受種種苦?
6.真如法性同一無二,迷應俱迷,悟應俱悟;何故佛覺而眾生迷?
7.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?
8.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門?
9.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經之宗?
10.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?
11.何名無記心?
12.云何是我所心滅?
13.請示真心
14.此論從首至末皆顯自心是道,未知果行二門是何門攝?

此是本師

夫修道之本體須識,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,自性圓滿清淨之心,此是本師,乃勝念十方諸佛。

守心

若識心者,守之則到彼岸,迷心者,棄之則墮三途。守心第一,此守心者,乃是涅槃之根本,入道之要門,十二部經之宗,三世諸佛之祖。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,無有是處。

大精進人

諸攝心人,為緣外境粗心小息,內鍊真心,心未清淨時,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,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,是名無記心,亦是漏心,猶不免生死大海。但能著破衣餐粗食,了然守本真心,佯癡不解語,最省氣力而能有功,是大精進人也。

不受生死

此識滅已,其心即虛,凝寂淡泊,皎潔泰然,吾更不能說其形狀,汝若欲得者,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見阿閦佛品,緩緩尋思,細心搜檢熟看,若此經熟實得能於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,是人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究竟不受生死之身。

五燈會元卷一
宋高僧傳卷八
景德傳燈錄卷三
佛祖統紀卷二十九、三十九
歷代法寶記
最上乘論,大正藏第四十八冊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