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日行程

 

報到

10:00~13:00 報到
14:00 基本行儀
16:00 灑淨/起七
17:00 起七茶會
20:00 起香
21:00 晚課
22:30 安板

第一日(八關齋戒)

04:15 起板
05:00 第一支香(早課)
06:00 早齋
06:30 養息
08:00 正授八關齋戒
09:00 趙州茶
09:30 第二支香
10:30 上大供
11:00 午齋
12:00 養息
14:00 講戒
16:00 第三支香
17:00 第四支香
17:40 養息
20:00 講戒
21:00 第五支香(晚課)
22:30 安板

第二日至第六日

04:15 起板
05:00 第一支香(早課)
06:00 早齋
06:30 養息
08:00 第二支香
09:00 趙州茶
09:30 第三支香
10:30 第四支香
11:30 午齋
12:00 養息
14:00 第五支香
15:00 第六支香
16:00 第七支香
17:00 第八支香
17:40 藥石
20:00 第九支香
21:00 第十支香(晚課)
22:30 安板

第七日

04:15 起板
05:00 第一支香(早課)
06:00 早齋
06:30 養息
08:00 第二支香
09:00 第三支香
10:00 第四支香
11:00 解七
11:30 解七茶會/午齋
14:00 騎牛歸家

備註: 受持八關齋戒者當晚勿用藥石。




禪七心旅

 

  佛法中,每一場法事都有其一定的程序和內容,而每一程序都具有它的道理和緣由。禪七的目的就是要契悟自心,顯現本具智慧,所以禪七中所安排的每一程序、內容,都是為使參禪者能夠有所契悟。大眾若能了解各中內涵,生活中無一不是佛法,無一不是我們開悟的因緣。禪七心旅,就帶大眾來了解禪七中各項行程的意義,和如何幫助參禪者契悟自心。

灑淨

  在佛法中,每一場法事的開始,都會有「灑淨」的儀式。主七和尚右手執楊柳枝,左手持淨水瓶,帶領打七的大眾一起誦大悲神咒,繞行禪堂,其目的在清淨殿堂,也藉由這個儀式來提醒禪七學員,萬緣放下,清淨自己的心靈。

起七

在灑淨之後,緊接著起七,主七和尚視不同的因緣對象,誦出應機的起七法語,例如:

打七參禪非等閒  滿室春風寶光現
大眾共行無生法  參透三關玄又玄
禪七弘揚真佛法  普度群機開佛眼
諸位知識,即今起七一事,最後一句又怎麼說法?
三月陽春好參禪  十方古今一念圓

此目的在提示學員,七天當中,通身放下,安住身心,精進用功。主七和尚最後以香板點地三聲「叩、叩叩」接著云:「起──!」,即代表此次禪七正式開始。

起七茶會

「誰在喝茶?」「喝茶的是誰?」在每一次的茶會中,主七和尚請大家喝趙州茶時都會問這二句話。趙州茶會,起源於禪門中趙州老人,只要有學人來請示佛法,趙州老人必定請他「喫茶去!」而主七和尚在禪七的一開始,也藉著喝茶的方便接引學人,讓學人體悟「喫茶的是誰?」

在中台禪寺的禪堂中,有一句上聯:「禪本平常,吃餅吃茶揚古道」,若在喝茶的當下,能體悟到喝茶的這念心,就是真正的弘揚古道。行住坐臥都不離當下這念心,喝茶也是它、吃餅也是它,直下承擔便是。

早課

早課是每天二時功課之一,在天未破曉之際,板聲響起,喚醒睡夢中修行人的覺性,鐘鼓聲中催促著行者上殿,即是一天精進用功的開始。

平時外境紛擾,心念難以收攝,所以在晨朝萬境未動、心靈較清明之時,與大眾一起共修,禮拜、唱誦、持咒、讚佛、發願,並將功德迴向護法龍天及一切眾生,不但能清淨身、口、意三業,同時也是利益眾生的菩薩行門。

早午齋過堂

「過堂」是僧眾上齋堂用餐之意。

寺院中,吃飯也是修行中一門重要的功課。早午齋時,由維那法師帶領大眾齊誦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佛號,從禪堂排班,一一進入齋堂,就座完畢,唱誦「供養偈」,供養十方諸佛及法界一切眾生後,才開始用齌。

過堂用齋有一定的規矩,例如:添加飯菜統一由行堂負責,碗筷擺放在固定的位置,食用時不得輕易出聲作響,以保持齋堂的肅靜,再者,面對一切飲食,食存五觀,心中不貪求,保持一個感恩的心,更不忘提醒自己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願心。

坐香

香,在中國古代叢林道場,是用來計算時間長短的一個方式,也是測量坐禪時間的一個依準。香,同時也代表精進,勉勵修行要像香煙一樣,綿綿密密,不夾雜、不間斷。因此在禪宗道場中,靜坐又稱為坐香。

禪七期間,每日共靜坐十支香,每次坐香四十分鐘,若坐的時間較長,則稱為坐長香。主七和尚也常於坐香中,為大眾開示參禪的法門及用功的方式。學人來到禪堂,萬緣放下,精進坐香,返心參究,希望能剋期取證,徹見本來面目。

行香

在每一支坐香結束後,都會有十至十五分鐘的行香。首先,打七者下坐,繞著禪堂周圍,一圈一圈慢慢地走,雙手左甩右擺。然後監香法師開始「催香」──以香板擊地「叩、叩叩!」表示要加快腳步,越走越快。有時也稱為跑香。

藉由行香,在事上能活動筋骨,因為久坐下來,可能身體會有酸、麻、痛及血氣不順的現象;理上來說,更藉此來契悟這念心。行香也是在用功,從慢到快,去覺察當下這念心不因動作的快慢而有快慢,本來就是如如不動。

最後,站板一打,猛然停住腳步,剎那間,由動而完全靜止,禪堂一片寂靜,學人在這個時候,體悟當下這念心原來無動、靜二相,本來就是寂照一如、了了常知,有人因此而豁然開悟。所以,行香對修行也是很重要,了解行香的意義後,於動靜閒忙中,無一不是開悟的契機。

八關齋戒

近年來主七和尚慈悲,在中台的禪七中,特別為打七者正授八關齋戒,所謂「戒為無上菩提本」,藉此受戒的殊勝功德,讓打七者能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,為禪七開悟更增上緣。

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方便,受戒者須一日一夜暫時離開家庭,在僧團中學習出家生活。「八」是數目,「關」是關閉,「齋」是過午不食。八關齋戒為:(一)不殺生。(二)不偷盜。(三)不婬。(四)不妄語。(五)不飲酒。(六)不著香華蔓、不香油塗身,不歌舞倡伎、不往觀聽。(七)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。(八)不非時食。前七項為戒,後一項不非時食也就是過午不食,是為齋。

受此八條戒法能關閉惡道之門,不但能種下出世的因,也是通往菩提涅槃解脫之道,即是八關齋戒的意義。

藥石

「藥石」就是晚餐。佛制定出家眾過午不食,但由於時代背景及各人身體需求的不同,因此開這一個方便,提供大眾用晚餐,目的是在身安則道隆。因此晚餐就如同療病的藥餌與砭石,能治饑渴之病,所以稱為「藥石」。

相傳,古代叢林的出家眾,到了晚餐時間,會用一塊溫熱的石頭放在腹部,以保持身體的熱量,因此在寺院中,只要過了中午以後,所用的一切飲食,就稱為「藥石」。

蓮池大師曾說:「必也知違佛制,生大慚愧,念餓鬼苦,常行悲濟,不多食,不美食,不安逸食。」此一段話說明了大眾用藥石的時候,必須心存警惕,且要懷有慚愧和慈悲的心。

晚課

晚課是寺院中每天固定的功課,也是二時功課之一。晚課包括唱誦、靜坐、禮佛等,目的是把一天當中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做一個總反省檢討,並將一日修行的功德,總迴向法界一切有情,悉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、共成佛道。雖然在禪七中,萬緣放下,但藉由晚課返照自心,及大眾和合共修的力量,能提昇自己甚至達到開悟的境界,所謂「大眾薰修悉勝進,十地頓超無難事」。所以在禪七當中晚課也是一個重要的修行法門。

小參

「參」就是參究,參究心性在那裡。禪門中二六時中,都是在心地上參究,所以早課稱為早參,晚課稱為晚參,上堂說法稱為大參,其餘時間則稱為小參。在禪七中,主七和尚或小參的諮詢法師,在坐香的其餘時間,為打七人員隨機開示或印證其契悟的境界,則稱為小參。

在禪七中,設有小參的諮詢時間,打七者可針對禪修中的各種問題或打坐的境界,向法師詢問。另外禪七的第五天,安排全部的學員分組小參,由主七和尚針對學員提出的問題作回答,同時鼓勵學員把握最後兩天契悟自心的因緣。

解七

在禪七,第七天圓滿日的最後一支香中,當主七和尚說: 諸位知識,即今解七一事,最後一句又怎麼說法?

濟濟多士來參禪 徹骨入髓透心玄
總望大徹又大悟 原來台北在台灣
解──
「叩!叩叩!」(香板擊地聲)

隨著主七和尚以香板擊地的聲音,代表禪七正式結束,而在聆聽解七法語的同時,大眾也藉此把握能契悟自心的機緣。 解七有兩種意義:一方面是代表禪七功德圓滿,法會的結束;另一方面則是要學人反觀自己在這七天中,是否有契悟到這念不可思、不可議的心性。

解七茶會

七天的禪修過後,學員最熱烈期待的就是解七茶會。茶會中主七和尚請大眾舉杯喝茶,再一次問大眾:「是否悟到喝茶的是誰?」若是悟到了,喝的就是趙州茶,若未能契悟,喝的就是普通的烏龍、香片……等等。

在末法時代裡,能夠聆聽到大和尚慈悲開示法要,學員們無不懷著感恩的心,同時更是覺得稀有難得。經過七天的用功,大眾紛紛踴躍地上台將禪修的體悟,布施與大眾分享,共結法緣;並且發願要將佛法帶回生活中,帶領更多的有緣人親近中台山,一起修行學佛,護持正法,做一個真正的佛門弟子。

主七和尚也在法會即將圓滿之際,再一次慈悲提示大眾:願大眾步出禪堂後,回到個人的工作崗位,要能提得起,克忠職守,更要在日用中去體會、落實,則時時都是禪七,處處都都是禪堂。一場感恩的解七茶會,就在大眾依依不捨的氣氛中,功德圓滿。





法喜充滿

 

   放下世間的塵勞羈絆,來到中台,眼前一片青山環繞,白雲流水,內心頓感一股清涼與寧靜。進入禪堂,盤起雙腿,初初打七時,最難忍受的就是腿痛,然而七天下來,聆聽老和尚開示的法語,從中獲得的體悟卻成為個人生命歷程中重大的轉捩點。禪並非只是空談,而是貴在實修實證,七天的親身體會,學員們個個法喜充滿,開悟者更是不乏其人,證明了老和尚所言:「心性本具,人皆可頓,當下即是,個個成佛。」


生活點滴





騎牛歸家

 

  禪七活動行程中,最末一項是「騎牛歸家」,牛是一種譬喻,譬喻我們的心像牛一樣,看到路邊有好吃的,如稻、麥或蔬菜,不論田地的主人是誰,隨口就吃。所以牧牛人就要時時看守牠,不讓牠損人莊稼。

  我們的心也像牛一樣,有牛脾氣,眼睛看到美色就起貪著,心生佔有。聽到別人毀謗自己,就起瞋心。始終,這念心對喜歡的就汲汲追求,討厭的就急欲遣除,因此在生活中產生很多是非煩惱。

  禪七就是利用七天的靜坐用功,把我們喜歡攀緣的心收回來,增強自己的覺性,也就是警覺心。看到好的境界,馬上警覺,告訴自己不可貪著,一下就把起貪愛這念心收回來。聽到他人的毀謗聲,警覺自己起了瞋心,知道心中這條牛在起無明,趕快把心收回來,能忍就是安,否則就會招致無謂的困擾。打坐時,如果忽然起了妄想或是瞌睡,就趕快提起覺性,不要繼續打瞌睡、妄想,將心安住在本具的這念定慧心上。

  在七天當中摒除外緣,專心牧牛,藉著靜坐內省的功夫,把狂野的心收回來,加以調伏、鍛鍊,去蕪存菁,最後本有覺性的智光顯現,定慧一如,就能不為外物所左右,成為處處作主、自在無礙的人。時時保持清楚、明白、能作主的心,成為真正的牧牛人,把牛牧得溫順,要東要西任隨主人之意,不再被牛牽著團團轉,這樣就能夠駕馭自如的騎牛歸家了。

  禪宗裡「十牛圖」,用牧牛的十個階段,來譬喻修心的過程。經典上也有記載,佛陀曾對牧牛人開示牧牛的方法,就是藉由事上的牧牛,以開示如何斷惡修善、成就善根福德的修行方法。所以佛陀是位最佳的牧牛者,而眾生就如一群頑牛,需要大智慧的牧牛者來看護與引導。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