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板

  香板,长扁平形的木板,大小、形状、重量不一,通常长约四尺二寸,上幅稍宽,约二寸左右,柄部稍呈圆形。古时丛林道场,则依季节而有不同的制作材质,冬季多为硬木所制,夏季则以软木制成,这是针对行者冬夏所穿着衣服的厚薄不同而有差别。

香板之由来

  据说,清朝雍正皇帝非常仰慕当时已经圆寂的玉琳国师,为了缅忆国师之德行及亲近护持佛法,所以派人四处寻找其后代得法门人。此时,在江苏扬州高旻寺内有位癞头和尚,自称是玉琳国师的徒孙,所以住持就立刻送他进京师晋谒皇帝。孰料雍正皇帝见他长得貌不惊人、道不出众,当下极度不悦,认为他有辱宗师,于是就在宫中为其辟置一间静室,并且在门外挂了一把宝剑,言明若七日之内仍未开悟,就要用这把剑摘取他的头颅。癞头僧听到这番话,情急之下拚命参究,到了第七日晚上,豁然大悟。这时他立刻喊道:“快拿宝剑来,我要去斩万岁的头。”门外的监护者启禀雍正皇帝,皇帝探究之下,知道他已经开悟了,于是请他留在宫中接受供养。

  由于这个典故,后来各寺院就将木板作成类似宝剑形状的香板,用以警示修行、策励用功。

香板之警策作用

  香板上刻有“警策”字样;“警”,有告诫、戒备及觉醒的意思,“策”,为骑马时用以驱马前进的马棰。“警策”,顾名思义为警觉策励、督勉精进。因之,香板被作为纠正坐禅行者怠惰、昏沉、妄想、姿势不正等之警醒用具。此外,《十诵律》中所提及的禅杖,也是警醒坐禅中瞌睡者的用具,以竹、苇作成,一端用布等物包裹。如遇坐禅昏睡,则以柔软的一端点醒之。

  香板亦依其使用时机有异,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: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,称为“警策香板”;用以维护寺院清规、惩诫违规者,是为“清规香板”;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,则是“巡香香板”;而于禅七中使用者,称作“监香香板”。一般是由方丈、首座、西堂、后堂、堂主、维那、知客、纠察等执事所持用。

执持方式

  持用香板的方式,在古代丛林中有高、低之拿法。如果是上仰的角度,即水平以上三十度,是堂主、副班首所持用。如果是下垂的角度,即水平以下四十五度,则为首座所持用。方丈和尚的香板上,只简单地画上三道水平条纹,行进的时候,香板多半垂直向下,随着身体而前后摇摆。

  此外,亦可以右手大拇指、食指及中指握住香板柄部,其余二指托靠背面,行进中斜倚于右肩,左手则结定印,并随时检视自身的威仪;且在取用、放置香板时向上问讯,以表恭敬谨慎之意。

  除了平日之静坐共修外,禅七期间香板之运用亦颇为频繁,如起香、巡香、催香等。起香时,听闻主七和尚云:“起香”,监香法师即举香板向上一问讯,接着将所持香板向外伸出四十五度,“警策”字样朝上,绕禅凳一圈,提高学人的警觉心,使之专注。右旋巡视禅堂一匝后回原排班位置,复举香板一问讯,开始监香。

  坐香中,打香板的方式,由监香法师先轻点肩膀以示预警,接着重打予以警觉。施打者须保持正念,受者则合掌感恩,不得生瞋恚之念。下香后紧接着以香板“催香”──用香板的上缘点地,由慢到快,行者即随此音声逐渐加快行香脚步,藉以调和身心,一则使气血顺畅,再则使其专注于快步的动境当中。待站板一打,由动到静,刹时则能当念朗然明白。

助道因缘

  一般皆认为打香板可以消除业障、增福增慧。然而,打香板真的可以消业障吗?所谓万法从心生,打香板时,执香板者的心中没有任何杂念、妄想,从定当中倏地打下去,同时接受打香板加持者,也有虔诚祈求的愿力以及百分之百的信心,如此一来这念心达到定慧的境界,则能业障蠲除。反之,若只是贪求加持,而心未与三宝相应,则施打香板亦只是徒具形式罢了。因此,能否达到消业、增福慧之效,端赖这念心的出发点与用功程度,真正待因缘成熟时,自然香板一落即成为助道的殊胜因缘。
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