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魚

  木魚為佛門中用於集眾及修行時的法器,又稱為魚鼓、魚板或木魚鼓。原先只掛於大寮或齋堂門口,呈長魚形狀,為集眾時擊打的法器,因此又稱為魚梆或飯梆。

  木魚的意義在《敕修清規》及劉斧的《摭遺》中,皆有說明: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,因而佛寺裡以木刻的魚懸掛之,作為象徵修行人為法忘軀,精進不懈的勉勵。

  到了明代以後,木魚演變為頭尾相接、魚身圓形中空的造型,作為持經唱誦用的法器,通常以桃木、樟木或黑檀木雕刻,配合魚身中空的共鳴腹腔,使聲音清脆遠傳而沈定,具有攝心的效果。因此在禪坐一開始時,悅眾便以執持的木魚叩敲二聲,讓大眾立刻將心收攝沈定下來,澄慮靜思。在誦經與法會的梵唱時,木魚亦有攝心、提神及作為節拍器的功能。一方面讓誦經的人能將心靠在木魚的聲音上,不落入自己的昏沈及妄想當中,一方面也以木魚規律叩擊的節奏,讓經文的念誦富有韻律感,保持不快不慢的一致速度,正如同修行的這念心要能不急不緩,綿綿密密地行持於中道上,發長遠心精進用功一般。

  木魚的由來,有二種說法:一是《教苑清規》中所提:有一僧眾生前因毀謗佛法與他的師父,往生後墮入魚身,魚背上生有一棵樹,因受樹的浮力,於海中隨浪飄流,經常撞得皮破肉綻,痛苦不已。一日適逢他的師父坐船渡海,魚即向生前的師父懺悔,經過師父為他超薦後,超生善道並托夢告知,已經脫離魚身,希望將背上的樹供養道場,親近三寶。隔日,他的師父果然在庭院看到一棵樹,便把樹刻成魚形,懸掛在道場,以警惕大眾。

  另一由來出自於玄奘大師的《指歸曲》:玄奘大師於回國的途中,路經一長者家休息,長者再娶的妻子,利用長者外出打獵時,將前妻所生的兒子丟到海中,長者非常地哀傷,為兒子齋請玄奘大師,大師對長者說:「我長途跋涉疲憊,需要吃魚,而且一定要大魚才可以」。長者立刻派人將大魚尋捕回來,剖開後竟是長者的兒子。歡喜的長者便問大師,如何來報魚恩,於是玄奘大師回答他:「以木雕成魚形,懸掛在佛寺,用齋時擊叩,便可以報魚恩了」。這便是木魚的另一個傳說由來。

  瞭解了木魚的意義及作用後,在我們執持木魚法器或聆聽到木魚的聲響時,便可更加提起道心,督促自己攝心用功,為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而精進不懈努力行持了。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