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








  
  清朝時代的金銅佛像

 文/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、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、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

  中國藏傳佛教造像的製造始於元而盛於清,北京作為元、明、清三代的首都,是藏傳佛教在漢地的傳播中心,宮廷造像機構從元代「梵像提舉司」、明代御用監「佛作」到清宮「造辦處」,藏傳佛教造像在皇室的扶持下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。

  清朝(1644-1911)由滿族所建立,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,國號大清。在康熙、乾隆二帝的扶持下,藏傳佛教大興。清朝因時代距今不遠,造像遺存甚多,特別是製作精美、造型多樣、光彩照人、帶有皇家氣派的金銅佛像,茲以中台山博物館的館藏為例做說明。


圖一:
館藏金銅「四臂觀音坐像」
清(1644-1911)
銅鎏金
H39×W24cm
四臂觀音的造像特徵

  四臂觀音是藏傳佛教藝術常見的造像題材之一,廣受西藏地區尊崇。〈十小咒〉之一〈觀音靈感真言〉開頭:「唵。嘛呢叭(口+彌)吽。」即是六字大明咒。《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‧卷第三》記載:「佛告善男子。此六字大明陀羅尼。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。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。」講述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。四臂觀音的標準造型為一面四臂,正面兩手合掌,後面兩手屈肘上舉,左手持蓮華,右手持數珠。

  館藏金銅「四臂觀音坐像」(圖一),柳葉細眉,雙目低垂,鼻樑尖挺,鼻秀小口,眉間白毫,面相豐潤,含笑之容,靜穆慈祥。髮髻高綰,束葫蘆形,頂飾寶嚴,高髻天冠。飾寶冠、耳環、項圈、瓔珞、臂釧、手鐲、腳鐲、絡腋等八寶莊嚴具。藏式花形耳鐺,耳際寶繒飛揚,兩側髮辮垂肩。寬肩細腰,肩搭帔帛,繞臂飄起,輕盈飛舞。袒露上身,腰束長裙,衣緣鏨刻精美捲草紋,胸前腹部飾連珠瓔珞,座緣飾連珠紋,臺座下一力士托舉臺面,左右二獅護衛,造型活潑逗趣。主尊結跏趺坐,雙腿下扇形衣褶,腳掌趾明顯翻揚,飾連珠瓔珞。八寶莊嚴具及白毫等圓凹處,原應嵌有寶石,鎏金、鏨花等工藝運用,衣裝華麗,裝飾繁縟,顯皇家氣派。整體造型體現了印度帕拉(Pala)、尼泊爾和西藏風格,並繼承明代永宣金銅造像特徵。

  主尊左胸處有一正面羊首,是較奇特處,即胸前披有「仁獸」。〈造像量度經續補〉記載:「以仁獸皮為絡腋(舊作黑鹿皮。未詳其義。按仁獸。梵云吉哩……華翻黑脊。蓋因其毛皮而稱之耳。常見西番國歲貢物件。有此獸皮。形似山羊而小。毛短薄。色多微黃。脊毛純黑色。天性最慈。為人忘己。……其披法。則毛向外。頭前尾後。斜披左肩上。以頭皮遮著左乳。而將右邊後腿皮。從像之背後由右腋下。挽過至像之前。與右前腿皮。互相交盤縛之。此一件服飾。諸經典未見他像所用。惟獨觀音及慈氏菩薩像有之。)」

  此造像由三個部分組成,主尊、底座及背光,皆分別鑄造而成。造像背屏為可活動式,插入臺座後之二榫眼。圓形鏤空頭光飾捲草紋,正上方置一獸面,頭光二側有鳥禽立於方屏上,方屏中央垂掛布幔,布幔兩側各有直立馬形,下踩獅子,造型同下方支撐法座之獅。方屏上二肩桿裝飾圖像,似海螺頭、饕餮紋或魔羯魚之變相造型。此裝飾華麗的法座,為「六拏具」的背屏形制。

  《佛說造像量度經解》記載:「背光制。有云六拏具者。一曰伽噌拏。華云大鵬。乃慈悲之相也(鵬鳥與慈悲。梵名相近。故借其音而因以有形。表示無形之義。餘皆倣此)。二曰布囉拏。華云鯨魚。保護之相也。三曰那囉拏。華云龍子。救度之相也。四曰婆囉拏。華云童男。福資之相也。五曰舍囉拏。華云獸王。自在之相也。六曰救囉拏。華云象王。善師之相也。是六件之尾語。俱是拏字。故曰六拏具。又以合為六度之義。」背光上六吉祥物之梵音最後一個字均為「拏」,所以稱為六拏具。六拏具是清代金銅造像常用的裝飾手法,而象徵性圖像是藏傳佛教藝術的最大特色,形成了密教藝術的神祕意蘊。

無量壽佛的帝王化身


圖二:
館藏金銅「無量壽佛坐像」
清(1644-1911)
銅鎏金
H23.3×W14cm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云:「舍利弗!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無所障礙,是故號為阿彌陀。又舍利弗!彼佛壽命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。」藏傳佛教中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,為五方佛之一,居西方。清代大量製造金銅無量壽佛為帝后祝壽,祈求江山永固、壽命綿長,無量壽佛也成了帝王的化身。

  館藏銅鎏金「無量壽佛坐像」(圖二),以概念手法刻劃五官,眉心大圓突白毫相,結禪定印,雙手捧寶瓶,結跏趺坐。束高髮髻,頂飾蓮華,天妙寶冠、高聳繁複,寶繒飛揚,莊嚴耳鐺、鏤雕捲紋,富麗華貴。菩薩裝,袒上身,戴胸飾,手、臂、踝飾釧環,項鍊、瓔珞及釧環雕刻精細。肩披帔帛,天衣繞肘飛揚,下身衣飾,飾植物紋,鎏金點狀錯落,富裝飾趣味。坐於厚墊,立面刻捲草紋,外緣飾連珠紋,其下仰蓮臺,雙層蓮瓣,造型立體,飽滿規整。臺座下為一前寬後窄、多層折角、疊澀式須彌座,中層鏤雕,飾十字金剛杵、鳥禽和獅子,造型生動活潑,富有藏傳佛教特具韻味。此造像亦由佛身、背屏、底座三部分,分鑄、插合而成。

  此像背屏飾渦旋捲雲紋,搭配有獸面、馬形、獅子之圖樣,底座中亦有禽鳥、獅子等吉祥動物。禽鳥體現了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所載: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——白鵠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出和雅音,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如是等法。其土眾生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…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。」


圖三:
館藏金銅「無量壽佛坐像」
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
銅鎏金
H18.2×W11cm

圖四:
館藏金銅
「無量壽佛坐像」
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
銅鎏金
H20×W11.2cm
  關於佛座,《佛說造像量度經解》記載:「論座位則有備便之別。備者義制全備也。有通別二者之分。通者。即獅子寶座。諸佛及經函塔幢所通用也。別者。謂祕密五部主佛。各有宜用分別。……蓮華部主彌陀佛。孔雀王座。」孔雀為阿彌陀佛的坐騎,「詳其義制。則獅子喻無畏之相。象大力相。馬神足相。雀自在相。鵬無礙相。」背屏圖像及佛座中的吉祥物,展現密教藝術中的諸多象徵意義。

乾隆庚寅的御用年款

  館藏金銅「無量壽佛坐像」(圖三),面相豐腴,眉線與鼻線相連,鼻樑挺俊,長眉修目,嘴帶微笑,靜穆端嚴。頂結髮髻,頂飾寶嚴,戴五葉冠,寶繒飛揚,耳垂花環,飾佩瓔珞、釧鐲,手結禪定印,手中有鑿孔,雙手托瓶之姿,但寶瓶已失。袒上身,斜披絡腋,寬肩細腰,結跏趺坐於四方臺座上,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,是乾隆年代御用佛像形制。臺座四角飾變形蓮花捲紋,正面臺座邊緣鏨刻「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」年款。「大清乾隆庚寅年」是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為乾隆六十大壽,宮廷造辦處所造佛像。此像底座背後可見二榫眼,雙手中間一孔洞,佚失配件即背光和寶瓶。

  館藏另一金銅「無量壽佛坐像」(圖四),底座邊緣亦鏨刻「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」款識。插入式光背呈葫蘆狀,外飾火焰紋,頭光及身光透空,火焰紋背光映現佛身,展現無量壽佛的「光赫焜耀微妙奇麗」。《佛說無量壽經‧卷上》云:「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」,銅鎏金無量壽佛像表現無量壽佛「光明威神巍巍殊妙」。

結語

  清康熙、乾隆兩代的宮廷造像,顯示清代金銅佛像的最高成就。宮廷造像機構所造佛像,供皇室供奉或賞賜高僧,在風格和樣式上有著統一的形制,此形制即是宮廷藏式造像風格,亦代表了當時大都藏傳佛教造像風格。元、明、清宮廷造像,做工精細,風格成熟,開創了藏傳佛像藝術的新風尚,也見證漢、藏兩地在宗教文化藝術上的交融。


單元首頁